孩子坐沒坐相 小心是肌肉張力低下 |
|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李雅涵 |
|
|
|
|
|
2歲半的小芬常常無精打采,坐的時候坐沒坐相,東倒西歪,時常趴在地上玩玩具,去公園玩的時候也走不遠,常常走沒幾步就跌倒,後來帶去看復健科,才發現原來是肌肉張力低下,進而影響整體動作表現。
肌肉張力是指肌肉在不刻意出力之下依然能夠維持姿勢,與在肌肉放鬆的狀態下被動拉扯時所產生的阻力。正常的肌肉張力讓我們可以移動、書寫、坐直而不感受到特別疲累,但是對於肌肉張力不足的人,就需要特別努力才能維持身體姿勢的直立。
造成肌肉張力低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原因:(1)先天低張力;(2)中樞神經異常(腦性麻痺);(3)基因遺傳疾病(唐氏症、肌失養症、小胖威利症候群);(4)後天發展不良(家庭照護過度保護)。疾病造成的肌張力低下通常在出生時就能診斷出來,嬰兒時期身體軟趴趴的,幼兒時期常會合併動作有發展遲緩的狀況。如果是良性的先天性低張力或後天發展不良所造成的肌張力低下,通常會在發現症狀後才就診,無原因低張力的孩子是容易被忽略的族群。
肌肉張力低下的徵兆包括吞嚥及咀嚼能力差、食物常常含在嘴巴裡或餵食困難、流口水現象嚴重、不喜歡吃硬的食物、嘴巴經常開開的還會跑出一小段舌頭,也會影響到日後口語的發展。身體軟趴趴過度柔軟,則會導致無法放手或是一腳一階上下樓梯、跑步距離不足或姿勢怪異、跳的高度及距離不足,常合併動作發展遲緩的狀況,也容易造成脊椎側彎,一旦壓迫心臟和肺臟,更可能造成胸悶和提高罹患肺炎的風險。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對於肌肉張力低下的寶寶,可以嘗試趴著使其支撐起頭部,增加頭頸、肩膀及上背部的身體力量。嬰幼兒時期應充分爬行,進而開始強化頭部及軀幹的伸展張力,為往後的站立、行走、跳躍做準備。孩童可以藉由走路、騎腳踏車來代替坐車,以玩遊戲提升足夠的運動量,將大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強化肌肉張力。兩歲以下的小孩應該完全避免看電視;兩歲以上的小孩每天看「有品質的電視節目」,時間應該控制在1∼2小時以內;3∼5歲的低張孩子,多鼓勵戶外的活動,看電視的時間每天應少於2小時。現代兒童的娛樂偏好於3C產品,若使用時間過長,則運動的時間相對短得多,也容易造成肥胖問題,故應減少孩子使用3C的時間,並鼓勵多運動。美國運動醫學會發布的運動處方指引建議,兒童及青少年運動應包含每天至少60分鐘之中強度到高強度運動,其中包括一週至少有三次的肌力與骨骼強化運動。
日常生活中若發現孩子呈現W型坐姿(圖一),或是要站起來有「高爾氏現象」(Gower` sign)(圖二),建議帶至復健科門診評估,經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家庭為中心介入,提供他們適度又適量的活動練習,將大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強化肌張力,可減少肌肉張力低下帶來的發展障礙。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