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卷第十二期 112年12月1日發刊
鼻科微創手術新進展
特殊針法治療長新冠
◎高雄長庚中醫部針灸科主任 黃博裕
2019年 12 月 COVID-19 自武漢迅速擴展至全世界,所幸初期台灣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動一連串積極防疫作為,同時國人高度自律,因此未遭受嚴重傷亡。自 2021 年起疫苗大量施打,新冠病毒 Omicron 變異株的疾病嚴重程度也減弱,不過傳染性卻更高更快速。2022∼2023 年台灣都位在確診新冠病毒高峰期,中醫門診不時出現因「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就診病人。

長新冠(Long COVID)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新冠根據 321 的原則定義:

•3:感染後 3 個月內發生。

•2: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

•1: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

長新冠常見症狀
根據目前研究統計,新冠病毒感染後可影響人體 10 個器官系統,並出現 203種症狀。恢復時間超過 35 週。最常見的10 種症狀是疲勞、呼吸急促、肌肉痛、關節痛、頭痛、咳嗽、胸痛、嗅覺改變、味覺改變和腹瀉。其他常見症狀是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焦慮和睡眠障礙。

薄氏腹針療法
1972 年北京薄智雲教授提出一種安全、無痛和速效的腹部微針療法,稱為腹針療法,這種特殊針法以針刺腹部腧穴,調節人體臟腑、經絡及周身,達到人體陰陽動態平衡,以治療全身性疾病。

腹針療法特點是提出腹部神龜圖及全息八卦圖 ( 圖一 ) 與腹部經絡的立體模型,針刺時由深至淺,行針布氣,由內而外,調整內臟經絡,擅長治療慢性病、臟腑虛冷等頑症及疑難病。

腹針治療舉例一:新冠後遺咳嗽及喘促
臨床上處理多例長期新冠感染後遺症,咳嗽痰少,伴隨活動容易喘促而加重咳嗽。根據腹針治療原則,選擇深刺中脘、下脘,中刺上風濕點為主的腹針咳嗽外感方 ( 圖二 ),治療 1∼2 次後大幅改善。這類患者為「脾肺氣虛」的體質辨證,因為正氣不足,導致新冠病毒感染後期,身體無法完全清除肺部經絡與本臟內的病理物質。腹針治療首重先內而外,扶正而去邪。先選用中脘、下脘穴可同時治療調整心、脾胃、肺系統疾病。後針上風濕點是去除殘留的風寒濕邪,逐漸治癒呼吸道系統相關疾病。

腹針治療舉例二:新冠後遺腸胃功能失調
另一案例為就醫 3 個月前新冠感染,期間腹瀉 1 週,隨後留下胃脹、食慾差、胃酸逆流、後腦脹、心悸容易受驚嚇、四肢冰冷、腹部肌肉緊繃、及腸鳴等症狀。患者素有「心脾虛」的中醫體質辨證,新冠感染時嚴重腹瀉,加上過食生冷水果,導致脾胃道水氣過多,甚至往上壓迫橫膈膜,影響心臟的收縮。採用腹針深刺中脘、下脘,中刺商曲、水分、天樞、大橫 ( 圖三 ),加上內服中藥,共治療 2 次後症狀大幅改善。

新冠後遺症的調養
新冠病毒染疫後在臨床上變化多端,然而患者多半在感染前就有臟腑失衡的狀態,再因病毒感染,造成整體的平衡被打破。

「素問」中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養生道理即病後宜調整規律的生活作息,減少心理壓力與勞務,以達到後天攝生調養及從新冠後遺症中痊癒的效果。
         
 
封面故事
惱人的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有救了!
鼻部及顱底腫瘤的內視鏡手術治療
過猶不及!精準鼻中膈手術徹底解決鼻塞,迎接暢快呼吸
利用 3D 列印手術導引板於鼻骨截骨手術提升彎曲鼻矯正成功率
新聞紀要
首次口腔癌座談會 跨科醫療提供全人照護
心靈點滴
關於離別
兒童醫療
幼兒患有膀胱輸尿管逆流該怎麼辦
本月主題
鼻科微創手術新進展
焦點話題
2023 長庚醫學週 首場聚焦醫療數位轉型 加速提升醫療品質
長庚醫學週 打造擴展醫學新視野平台 實現「傳承、精準、創新」三大目標
長庚為您爭口氣,呼籲國人重視肺部功能保養 三萬人響應長庚永慶盃路跑
台灣微創醫療新紀元∼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直覺公司台灣分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
提升弱勢兒少醫療健康與福祉∼高雄長庚用「愛、行動、力量」守護兒少
「長庚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啟用,開啟桃園國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