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卷第七期 112年7月1日發刊
問「腸」問短∼不可不知的大腸直腸秘辛
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林岳辰
經過全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的威脅已逐漸遠離;但是在大家額手稱慶的同時,大腸癌的威脅並未減少。在疫情期間,黑豹、朱高正、余苑綺等名人接連因為大腸癌離世,震驚國人;除了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政府大力推行糞便潛血檢查,一旦陽性就會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果發現瘜肉也會進行切除以避免將來癌化的可能,但是如果瘜肉太過巨大了怎麼辦?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Endosco 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技術是由日本發明的,最早使用在胃癌的切除,近年來進一步推廣應用到大腸瘜肉與早期大腸癌。以往受限於器械的限制,大腸鏡只能完整切除 20mm 以下的瘜肉,一旦瘜肉呈扁平狀或者超過 20mm 將無法一次完整的切除,得要分多次破碎的切除,除了病理上無法準確評估瘜肉的狀況,也容易切不乾淨造成復發。

ESD 技術,簡單的說就是在黏膜下注入玻尿酸,將病灶處的黏膜跟腸壁分離,然後用內視鏡專用的切刀將病灶完整的切除,除了能將瘜肉完整切除,有利於之後病理切片分析,有些早期大腸癌也能用這種方式完整切除。

對於早期大腸癌,如果能夠把整個腫瘤全部一起完整切除,交給病理科醫師仔細的分析視察,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避免掉後續的腸道切除手術,對於直腸癌的病人更能顯著的提升生活品質。

此技術潛在可能的併發症包括出血及腸穿孔,不過絕大多數都可以經由內視鏡方式止血及修補,只有少部分的狀況需要外科手術介入。如果是早期的大腸原位癌,經由 ESD 技術切除,不但可以完整的切除降低復發的風險,更免去了開刀動大手術的痛苦,確實益處良多。
         
 
封面故事
大腸癌引起的腸阻塞∼該選擇腸造口或大腸支架來減壓?
談便祕、大便失禁與直腸肛門生理學檢查
早發型大腸直腸癌
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中低位直腸癌∼保住肛門 vs. 生活品質?
特別報導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獲衛生福利部頒發績效卓越獎
化礙為愛,描繪慢飛天使藍圖∼桃園長庚獲選醫療人權貢獻獎
林口長庚護理部林秋子副部主任榮獲2023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獎「專業貢獻獎」
中醫報導
收假症候群的生活調節
兒童醫療
陣發尖叫哭鬧的幼兒∼ 小兒腸套疊
本月主題
問「腸」問短∼不可不知的大腸直腸秘辛
焦點話題
台北長庚婦產科攜手中華郵政台北郵局傳遞幸「孕」,「郵」你真好;長庚與你,幸「孕」安康
長庚體系九大院區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
住院癌童的快樂小天地∼林口長庚兒童癌症病房遊戲室美化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