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學員與實習醫學生的加油站∼休息再出發的力量 |
 |
◎長庚出版部 林淑惠◎長庚醫訊副總編輯 林思偕校閱 |
 |
 |
 |
103年乍暖還寒的初春,走進高雄長庚醫學大樓六樓轉角處,寬敞雅緻的PGY & Intern Lounge玻璃窗內,迎面而來一排刻著名字的陶杯讓人忍不住駐足觀賞。原木地板承載著溫暖醇厚的氛圍,柔和的檯燈及舒適的沙發,飲水機、小冰箱和咖啡機一應俱全,牆上懸掛的油畫,原木色調的置物櫃一人一個。幾位身著白短袍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學員(Post Graduate Year/PGY)或實習醫學生坐在沙發上休息、用餐或閒談;對比樓下門診、急診和開刀房人來人往的喧囂和緊急的氣息,這兒彷彿是個避風港,身心靈休憩的桃花源。 來自長庚醫學大學的馬瑄孝實習醫學生笑著說:「去年高雄長庚教學部到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四院區的實習醫學生說明會,在林孟志副院長與林威宇課長的簡介下,即能感受到高雄長庚人的澎湃熱情;此外高雄長庚的PGY&Intern lounge已在長庚體系的實習醫學生以及PGY間聲名遠播,代表長庚體系對醫學生教育的重視。後來其他三院區對於實習醫學生的值班數也和高雄長庚跟進看齊,今年的六年級學弟妹對高雄長庚的實習醫學生訓練躍躍欲試,當然也更吸引其他的畢業醫學生申請到高雄長庚接受PGY訓練」。103年度吸引了301人參加高雄長庚PGY甄試,爭取68位名額。 化危機為轉機的人文情懷 何以在醫院有限且寶貴的空間裡,高雄長庚願意投入心力打造這全台獨一無二的PGY學員與實習醫學生專屬休憩室?原來是在2011年時,台灣醫界四大皆空鬧得沸沸揚揚,當年度高雄長庚PGY選配結果僅9名PGY報到。為了吸引人才,院方通盤檢討,不僅大力翻新軟硬體,更承諾考進來的PGY未來報考住院醫師將優先錄用。陳肇隆院長連續三年親自上陣招募說明會做一個鐘頭的簡報,希望能以誠意和典範燃起醫學生的從醫熱情。 另一位也是來自長庚大學醫學院的PGY詹舜文醫師也說:「由於家住南部因此選擇來高雄長庚接受PGY訓練。」然而家住北部的馬瑄孝醫師為何選擇離家遠的高雄長庚接受實習醫學生的訓練呢?「耳聞高雄長庚的主治醫師親和力夠,會不厭其煩教導我們,人際互動比較溫暖;相較之下,北部醫學中心林立,醫學研究的競爭相對激烈,會議大部分以主治或住院醫師論文研討為主,對我們實習醫學生而言略為艱深,而高雄長庚有比較多以教學為主的會議,可以讓PGY及實習醫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感。」 為了多元的採訪內容,熱心的馬同學又找了來自中山醫學大學何哲方同學與高雄醫學大學的劉宗憲同學。問在這個PGY & Intern Lounge能否找到朋友?兩位同學笑容滿面地異口同聲說:「會!」。何哲方同學說:「因為PGY和實習醫學生來自各校,倘若沒有一個空間能讓我們駐足休息,很難有機會交談產生友誼。畢竟在平常忙碌的實習醫學生生活,醫院內能駐足長談的機會不多。我們還是醫學生,民眾一看到我們穿著白短袍,信任度可能有60∼70分,一旦我們表明身份時,信任度馬上遽降為10∼20分。在護理站時我們又是一群資歷最年輕的菜鳥,護理師及住院醫師每個都比我們資深專業,對比學校的單純與平等,有時難免會有委屈或衝擊,而幽靜自在的這裡就成了訴苦的管道,當受到挫折時來到這裡,發現隔壁沙發上那位同胞也同是天涯淪落人,你也有共同的經驗呀?你好像在講我的狀況唷!我們好像唷!談到PGY與實習的窘經驗時,彼此會心一笑,他們人手一杯溫熱咖啡,面對初入職場的壓力和挫折就在這彼此分享、扶持、打氣聲中,如同咖啡蒸氣般消逝於無形。 專屬咖啡杯 把你名刻在我的心上為印記 刻著每位PGY與實習醫學生名字的美濃窯陶陶瓷杯一人一個,充滿歸屬感。這杯子可是醫院為PGY與實習醫學生專門訂做,馬瑄孝說:「院長還會親自盯進度,職前訓練為五月底,這些杯子四月就到院,從效率上可看出醫院對PGY與實習醫學生的重視,感謝醫院願意給我們這樣舒適的空間。」馬同學說完,其他三人也認同的點了點頭。一人一個置物櫃解決了沒有地方放置物品的問題,不再有筆電或物品無處可安置的困擾,不會像醫院的遊牧民族一樣沒有歸屬感,這些貼心與便利的規劃,凝聚了醫師們對醫院的向心力。 休息再出發的避風港 當他們從病房護理站或開刀房到這兒來休息喘口氣時,無論是用餐、小憩或唸書充電,若是遇到可談得來的朋友,聆聽對方坦誠、同理的分享,歡笑聲此起彼落,這裡彷彿是個避風港、同學會,溫暖的情誼早已匯聚成暖流,安撫了他們從學校到醫院的忐忑心情,驅散了陰霾的情緒。 這裡也像個櫥窗,不但讓各校醫學生有機會看看醫院在臨床與學校理論上的差異,更是他們彼此認識的交流站。來自高雄醫學大學的劉宗憲同學說:「在高長換肝開刀房,實地感受到醫療現場的氛圍,真的很震撼;團隊合作下每個換肝手術的環節都這麼嚴謹,陳院長身型高大,開刀房撥放優美的古典音樂,開刀房的設備很先進,兩間捐肝和受肝的手術室都有螢幕顯示,手術過程的動態彼此一覽無遺。」原來劉同學久仰全球換肝權威高雄長庚陳肇隆院長的風采,在此更領略了陳院長傑出醫學成就外的人文情懷。 有誰想到這樣的空間也能撫慰年節時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遊子心呢?「過年時,原本應該與家人共聚的除夕夜,因為值班需要在醫院守著病人,醫學生雖然經歷無法與家人團聚的除夕夜,溫暖的這裡就像家外之家般,同學買了好吃的食物在這裡聚餐,我們在裡感受到溫暖的年味與人情味!」馬瑄孝笑著說。 「與全台灣大部分的醫學中心教學醫院每月需值10班的負荷相較,高雄長庚每月8班的值班制度,工作環境和時間密集度都要舒緩許多。」他們幾位醫學生異口同聲的說。 醫學生有話想說 面對當前醫療環境惡劣,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醫病互信漸行漸遠的今日,這群未來的醫師有何話要說?馬瑄孝說:「由於民眾已視醫療為服務業,不再將醫師視為昔日醫療團隊中,濟世救人的英雄;即便醫師再努力,也無法保證能夠百分之百救活每個病人,民眾期待的心理不僅反映在醫療費用要物超所值外,對醫師的要求也相對增加。為了達成醫病共識,就需要時間溝通,但現行制度下,例如衛生福利部規定急診病人的檢傷五級分類標準,以檢傷第二級為例,危急(車禍出血,但生命徵象不穩定),處理等候時間建議為10分鐘,但病人或家屬對急診的定義卻是先到先看,而非急重症病人優先;所以,當病人或家屬屬於第三到五級要等30分鐘到120分鐘時,常常因醫師,要先處理十萬火急的急重症病人,無法滿足民眾快一點看到醫師的心理而引發糾紛,甚至衝突。」同時接受採訪的醫學生也頗有同感的說:「對!當前醫療越來越像服務業。」急診龔嘉德主任也語重心長的說:「在急診工作,不僅對醫學專業的挑戰性很大,如何適當處理病人及家屬焦急的情緒更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隨著網路資訊普及,醫病資訊再也不是不對稱。溝通傾聽、換位思考的醫病係更顯彌足珍貴。在講求醫療團隊的今天,高雄長庚醫院以這樣的空間向醫界未來菁英招手,馬瑄孝頗感欣慰的說:「醫院會幫我們上醫療法律或醫糾個案、醫學倫理及安寧療護等的課程,也會在課程中實地演練模擬問答,這讓我們身歷其境思考醫病關係。還有最受大家歡迎的國考複習班,由剛考過專科醫師考試的總醫師來上課,趁著對課程記憶猶新的熱度及熟悉度來為我們畫重點、複習,這對我們幫助很大!」 尊重與關懷的人文情懷內化在高雄長庚的醫學教育中,高雄長庚PGY & Intern專用休憩室感動著許多年輕醫師,在這裡,感受到醫學人文的距離不在天涯,而在轉角處。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我心深處 |
 |
 |
白話醫學 |
 |
 |
長庚健康影音館 |
 |
 |
兒童醫療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