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愛滋 |
 |
◎嘉義長庚感染科護理師 陳玉英 |
 |
 |
 |
在科技日新月異且醫療設施的進步下,被視為異想天開的科學,猶如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了,因此,許多過去被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在也變得可能了。還記得2007年火紅戲劇作品「別再叫我外籍新娘」,以關懷台灣新移民女性,表達深度的多元文化關懷,落實族群「融合、共享」的理念,觸碰「愛滋病」高敏感議題,在當時更是引起社會高度討論。2011年發生轟動台灣醫療界的「愛滋器捐事件」,至今話題也一直不斷。愛滋病多年來不管在國內或國外一直頗受爭議,引發正反兩極激烈爭辯交鋒,在在考驗著國人的社會價值。 1983∼1984年間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分別自非洲猿猴身上的血液中分離出愛滋病(HIV)病毒,認為愛滋病病毒(HIV)的起源可能是來自非洲的猿猴,而目前愛滋病患者最多的地區也是非洲地區。依據聯合國愛滋病組織(UNAIDS)於2011年12月估計,全球約有3,400萬愛滋感染人口,2011年新增愛滋病毒感染人數達250萬人。台灣於1986年3月發現第一個本國籍病例,爾後逐年增加。個案的感染途徑危險因素分類:以靜脈藥癮佔38.9%最多,其次同(雙)性戀佔35.1%,異性戀佔23.9%,母子垂直感染佔0.2%;年齡分布方面:88.8%以上為20∼49歲者;職業分布以無業最多。發病症狀變化極大,隨著感染者免疫力的好壞、感染細菌的種類及感染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發病症狀。 愛滋病毒感染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液才會產生愛滋病毒抗體,因此在感染後的早期,可能因抗體尚未產生,而檢驗呈陰性反應,此即為空窗期。一般而言,空窗期約是愛滋病毒感染後6∼12週內,過去也有零星的報告發現空窗期長達12個月,隨著檢驗方式的進步,空窗期已可以縮短到1∼2星期。在此期間,患者體內的愛滋病毒病毒量最高,傳染力強,空窗期時許多患者沒有症狀,或是症狀不特殊,易被疏忽或診斷成一般的感冒。 愛滋病毒三大傳染途徑: 性行為傳染:與感染愛滋病毒感染者發生口腔、肛門、陰道等方式之性交或其他體液交換時,均有受感染的可能。 血液傳染:輸進或接觸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製劑或與感染愛滋病毒之靜脈藥癮者共用注射針頭、針筒,或接受愛滋病毒感染者之器官移植。 母子垂直感染:嬰兒也會由其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在妊娠期、生產期、或因授乳而得到愛滋病毒。 目前最常用的檢體愛滋病毒抗體是用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粒子凝集法(PA)做初篩檢驗,其敏感度及特異性均高,兩次陽性反應後,再以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做確認試驗,以減少偽陽性反應。CD4細胞指數及病毒量是用來預測壽命的重要指標,「雞尾酒療法」是指合併數種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以期降低病毒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存活率和減少抗藥菌種產生。然而順服性為治療關鍵:能否長期按時服藥,成為治療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預防受到愛滋感染的重點包含有:避免與愛滋病人或可能帶有病毒之人,發生性行為或共用針頭、針筒;若增加性伴侶,患病機會也相對增加,盡量維持單一固定性伴侶;避免重覆使用針頭或針筒,避免與濫用靜脈注射毒品者發生性行為;應避免捐血,因血液中含有愛滋病毒,病人應避免捐血。勿與「個人交往史」不清楚者發生性行為,發生性行為應全程使用保險套;避免嫖妓、避免涉足色情場所,如酒家等;孕婦應驗血並於懷孕前3個月接受健康檢查。另外,保持良好免疫能力,如:睡眠定時、休息充足、定時活動,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儘量避免吃快餐類食物,多吃新鮮蔬菜、肉類及水果。 一般外界常對愛滋病的傳染途徑有錯誤觀念,對於愛滋病毒會不會經由空氣、飛沫傳染,或者經由未損傷的皮膚侵入人體等問題覺得很疑惑。其實與感染者接吻、蚊蟲叮咬及日常社交生活如擁抱、握手、共餐、共用馬桶、游泳、一起上課、上班等,是不會被傳染的。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專案大力推動,以及全省各衛生局及醫院同心協力執行下,每年舉辦匿名篩檢相關活動,有了很大突破及成果,國人對疾病的認知及接受度增加,存活率也大幅提升,延長了生命,漸漸也改變大家的認知。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各項資訊及網路快速、發達,在現今開放的社會環境裡,處處充滿新奇及誘惑,如何保護自身安全及有效的預防性疾病的發生,也成為重要的課題。愛滋病防範措施,應要有忠實可靠的性伴侶,並提供安全性行為,不要與別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用具,使用拋棄式空針、針頭,當疑似或被感染者請儘速至專責醫院就醫,這是每個人應有的認知及道德責任。 人生的生、老、病、死,誰能躲得過呢?人世間變化無常,人的一生中常常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而人們經常是努力的克服它、適應它,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對抗愛滋病最佳策略。有些病友在治療過程中,仍然疏於防範,基於愛護自己也愛護別人的理念,衷心的期盼大家都能實行安全防護措施,珍惜生命,更感謝在這塊土地上默默為大家盡心盡力耕耘付出的團隊。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醫學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我心深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