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兒外科醫學的現況與未來努力的方向 |
 |
◎林口長庚兒童外科部主任 張北葉(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
 |
 |
 |
每個醫療團體都有其服務的對象以及時代的使命。小兒外科在1970年代有長足的進步,許多先天性或嬰兒期的疾病都在此時期被研究、探討,逐漸克服過去困難,並提出解決的方案,使嬰兒死亡率更進一步降低。如果您明瞭即使貴為16世紀的英國國王或是清朝康熙皇帝所生的王子,出生後只有2分之1的機會能存活下來,就會了解近期兒童醫學及兒童外科為改善嬰兒生存機會所做的貢獻。由統計數字來看,世界上早產嬰兒的存活率以亞洲的日、韓、台及歐洲的德國最高。也可以看出目前是台灣小兒科、小兒外科醫學表現的頂峰時期。 隨著嬰兒存活率的改善,人們不再需要多生子孫才能保障生命、家族的延續。近來養育子女的花費,無論在金錢、時間或精力都大幅增加。美國商業周刊估計,中上階層的家庭,每養一名嬰兒所花費的金額大約在台幣一千萬元左右。在台灣這個數字也應在五百萬元以上吧。如此花費,自然可預期台灣嬰兒出生率將逐年明顯降低,這個趨勢在短期內也不會改變。產科學的進步使產前胎兒檢查更加進步,孕婦能在產前就大致明白自己所懷嬰兒有無重大缺陷,這些因素都保障出生嬰兒的健康,促使未來的出生率還可能會再降低。 為了永續生存凡事都需要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如果市場萎縮,自然會淘汰一些企業;那麼嬰兒減少,國小學生數目就會降低。再過幾年,國中學生數目也會降低。減班、裁撤學校就成為必然趨勢。出生率和疾病發生率降低,也自然會使醫療人員的需求減少,醫院對嬰幼兒照護的設備器材支出也相對減低。但是父母要求醫療品質提高的呼聲卻不會降低,許多罕見疾病的治療已發生根本的問題。首先,是志願於小兒外科的醫師減少,老師輩的門診或手術病例都已逐漸降低,年輕醫師怎能有未來發展的空間? 小兒外科學的發展在1950∼1970年代最為興盛。許多胚胎學研究的成果讓外科醫師明瞭先天性畸形疾病的起因。但是這些進展到1980年代以後就進入了新的瓶頸。由於病嬰的器官或組織不足,修補材料無法取得,因此仍有許多後遺症發生。2000年代組織工程學的進展令人欣慰,但是臨床應用仍有一段距離。許多創新研究必須有新人投入才可能見到成果。訓練一位小兒外科醫師十分困難,首先是嬰兒各種器官系統都必須了解,而非成人外科往往專注於一個生理系統,例如神經外科、骨科、泌尿科、心臟外科。因此相對需要更投入的醫師才能勝任。在外科手術訓練過程又面臨病例數不足的問題。任何一項手術若不能看過老師施行手術10次加上自己嘗試手術10次以上是不可能完全掌握手術的重點或精髓的。目前病例減少的程度令人憂心,因為許多教科書上所列典型小兒先天畸形,全台灣病例數都落在50例以下。即使老師有心教導,都很難在短期內讓新進醫師完全熟悉。因此,未來如何能吸引最佳人才投入此行列,如何集中病例教導新進者,都是台灣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此問題必須由政府、醫學界及社會關心兒童福利的人士共同研究及投入心力才能解決。 衛生署對於藥物及器材都有嚴格管制,必須有衛生署證明才能使用,其立意十分正當及良善。但是進口公司如何能為少數嬰兒使用的材料花費時間、人力申請?何況每項合格檢驗費用不在少數!市場自然會淘汰極少數人的需求。目前各大醫學中心的小兒外科都面對此一問題,必須使用的器材依法已不能使用,必然有一天會出現手術中缺乏正常材料,必須以成人品項代替的事件。更悲觀些,將來小兒外科病例會由成人外科代勞,回到1970年代以前台灣外科尚未分次專科前的光景。 其他地區或國家如何因應這個世界共同的問題?歐洲許多小國已不再訓練小兒外科醫師,病例轉到鄰近大國處理。但是台灣能如此轉送嗎?新加坡將小兒外科醫師集中在設備完善的醫院。台灣幅員較新國為大,新生兒較難轉送,而各醫學中心都希望保有小兒外科,使得集中資源的做法不易在台灣施行。 嬰兒的醫療花費遠超過成人。在歐洲,都是由國家承擔先天畸形病例的支出。中國各省及重要城市都有國家支持的兒童醫院。美國則是依賴慈善捐款,所以都能克服花費問題。台灣在健保制度下,嬰兒無法取得特殊待遇。小兒外科因病患人數太少而日漸萎縮,並顯示在每年手術報表上,令人憂心。 至於如何挽救頹勢,就必須靠各方努力。是否政府或企業界能組成一個非營利單位,專門引進少數無利潤的器材及申請衛生署許可?是否能有計劃地訓練未來的醫師?像北歐國家,在一位兒外醫師退休前5年就提出申請,接替者可由一般外科中尋找合適的醫師,在本國或送國外訓練中心培訓,然後有1、2年的時間一起工作繼續實務操練,確認適任後,退休醫師才放下擔子。也許未來由國家提出更優惠待遇,送年輕醫師出國受訓並給予合理誘因,才能召募精英加入小兒外科行列。當然,這些都需要多年的醞釀才可能解決,何況台灣一向以市場為導向,讓小兒外科自生自滅也是一種可能的發展,相信屆時初為父母的雙親必能感受醫療照顧的冷暖,許多人會選擇更好的地區照顧,那會是在美國或大陸呢?我想這個問題10年後就會看到了。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