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長庚第一號員工? |
 |
◎林口長庚管理部主任 陳創農 |
 |
 |
 |
長庚一號,指的就是長庚醫療體系的第一位員工,他是誰?他就是目前服務於林口長庚麻醉科「許汝寧」顧問醫師。該怎樣形容這位長庚第一號員工,很難。所以我試圖用40年的重量,來說說這樣的感覺,但40年究竟有多重?我大力查證後,驚訝不已。 從時間軸來說,40年就是一段漫長的悠悠歲月,能忠誠的堅守崗位,就著實不易。按長庚醫療體系是在民國65年12月5日於台北長庚紀念醫院成立,迄今已超過40年,其間不知有多少人已含飴弄孫去,許醫師目前還堅守臨床麻醉崗位,他奉獻社會之重,無以衡量。 嗣從麻醉專業來說,40年代表有多少人受益良多。許醫師於民國61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留在台大醫院當麻醉科住院醫師4年,其後在台北、林口長庚服務9年,後來配合基隆長庚成立,於民國74年奉派主持基隆長庚麻醉科16年,直至民國90年回林口長庚負責一般麻醉科11年始退休,這些數字加起來就是40年。也許你會問我為什麼會這麼繁瑣的寫這一些數字,因為許醫師曾對我淡淡的說:「我要謝謝一路以來,跟我的麻醉護理師們,由於她們專業細心照顧,在我麻醉這40年,經手將近15萬名病患,都能平安圓滿順利。」許醫師淡淡的說,但可想像15萬名病人可是感激萬分啊!他疼惜病人之重,無以衡量。 許醫師一路學習以來,住院醫師階段受教於台大醫院,來到長庚之後,民國70年曾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疼痛中心進修,當Visiting Scholar,回國後在台北、林口長庚創立了疼痛門診,服務慢性疼痛及癌症痛的病人。並於民國73年8月,首次代表台灣出席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召開的第三屆世界疼痛醫學年會,後來又於民國75年至美國匹茲堡大學修習肝臟移植麻醉新知,民國78年至英國劍橋大學Addenbrookes hospital重溫肝臟移植手術麻醉技術,對後來基隆長庚開展肝臟移植做出貢獻。 許醫師一路學習,一路傳承,使得許多醫學後進跟來的學習路上免於顛簸,他在麻醉教育傳承之重,無以衡量。 家庭,往往是醫療人員忽略的一環,許醫師講起他太太及一對兒女,才是一臉滿足。女兒許仲瑤,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醫學系,於長庚當完皮膚科住院醫師後,得到長庚的生物科技獎學金到英國倫敦大學Imperial College攻讀博士學位,並於民國96年拿到博士學位,現已回國,目前於林口長庚皮膚科服務;兒子許仲寬畢業於長庚醫學院醫學系,在台大醫院當完麻醉科住院醫師後,獲得美國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Center for Surgical Research獎學金到阿拉巴馬伯明罕做二年的研究員,現在基隆長庚麻醉科服務。 許醫師把他一生奉獻給了長庚,兒女也克紹箕裘先後來到長庚,兩代同堂服務,對長庚向心力之重,無以衡量。 但許醫師一輩子能這麼順遂有理想,還是要歸功於他太太,沒有他太太的眼光及她替許醫師擘畫的人生抉擇,就沒有以上所述恆屬許醫師的人生故事。許醫師說:「台北長庚剛成立時,我面臨留在台大或來長庚創院之抉擇。幸好,我背後偉大的女人點醒我,來長庚可以發揮我的理想啊!靠她的智慧,還沒人事單位的長庚因她幫忙協調發出了第1號人事令,憑著這張人事令,始能婉拒台大的升任,我才能從容展開在長庚的杏林路途。」 點點渣渣談了許醫師,總要為其個人千秋下個結論。這麼說吧!許醫師服務長庚40年,傳承麻醉教育40年,經手將近15萬名病患,與兒女又二代同堂均來長庚服務,加上麻醉大師的徒子徒孫繁衍,他對社會貢獻,理想實現,許醫師竟認為不是重點。 許醫師笑著說:「重點是40年後,那1張泛黃的長庚1號人事派令,才是我真正的驕傲,這是我太太幫我爭取到的派令,所以她是我一輩子最好的抉擇,她的智慧與當初要他來長庚服務的眼光之重,才是最無以衡量。」 啊!原來人生就是如此,家庭才是許醫師最在意的重量,至於從醫40年的重量,只要回憶滿檔,哪管重量呢!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學新知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大學專欄 |
 |
 |
飲食營養 |
 |
 |
我心深處 |
 |
 |
愛無國界 |
 |
 |
兒童醫療 |
 |
 |
人物側寫 |
 |
 |
本月主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