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卷第九期 105年9月1日發刊
骨骼關節研究中心專刊
養食防老
◎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陳昕玫
65歲以上老年人口自1993年起占總人口7%以上,預計2017年達14%,符合國際慣例所稱的高齡社會。雖然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但在老化過程中,預防疾病、延遲失能的準備都必須融入老年生活來身體力行,目前老人罹病及死亡仍以慢性病為主;西諺有云「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常被用來傳達飲食和健康的理念。
老化常見的生理變化
一、體組成改變
老化過程因代謝率下降常伴隨體脂肪增加與肌肉組成減少。即使每日攝取的熱量差不多,仍會覺得體重隨著年齡往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均衡飲食,避免過多的熱量攝取外,每日應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提供身體所需的維生素B群,除此之外,對於心肺肝腎功能正常、無水腫、不須限水的人,每日應攝取足夠水分以維持生理正常代謝機能。
二、骨質流失、疏鬆
骨質密度約在30歲左右達高峰,之後即開始慢慢流失。造成骨質流失的風險因子包括種族差異(白種人居多)、性別(女性多於男性,尤其停經後女性)、家族史、遺傳因素、飲食中過多的蛋白質、飲用咖啡或茶、抽菸、運動不足、長期使用類固醇類藥物及其他慢性病等等。
骨質保健主要有三個方向, 飲食攝取足夠鈣質,鼓勵國人每天攝取1.5∼2杯低脂鮮乳,若有乳糖不耐症者,則多攝取其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豆干、芝麻、小魚乾等,此外應避免會增加骨質流失的咖啡、茶及過多蛋白質; 每天日曬10分鐘,以利身體有足夠維生素D來幫助骨質吸收; 適度運動也有助骨質強韌度,減少鈣質流失。
三、感官退化
隨著年齡增長味覺與嗅覺的敏感度變差,因此在烹調上可能因過甜、過鹹太重口味,而增加高血壓及其他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故建議民眾應多選擇天然新鮮食材做調味料,例如使用蛤蠣取代味精提供鮮味,或是用檸檬水取代醋以提供酸味,其他還可以使用蔥薑蒜、豆豉、海帶、肉桂、芹菜、牛番茄、九層塔以增加烹調口味多樣化,另外煙薰醬漬的食品(如:臘肉、蜜餞)通常含較多鈉與糖,勿食用時過量。
四、缺牙、口乾、吞嚥困難
年長者常因無法順利地咀嚼、吞嚥食物,而造成熱量攝取不足甚至營養不良發生,故在食物烹調時建議多燉滷少油煎、油炸,使其富含水分較好咀嚼,或是改變食物質地,濃稠軟糊的食物可幫助吞嚥,減少嗆咳風險造成吸入性肺炎。另外若家中老人已是體位過瘦(BMI<18.5kg/m2)或進食量明顯不足時,建議多攝取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蒸蛋或起司馬鈴薯,以增加熱量攝取來維持理想體重。
五、腸胃道功能改變
銀髮族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有便秘問題,不外乎因為腸胃道機能退化、以及對於口渴的感覺較不敏銳,或擔心過多的水分要常跑廁所,忽略水分攝取造成糞便停滯時間增加。另外年長者也常因咀嚼能力下降,而減少吃蔬菜水果,造成幫助腸胃道蠕動的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此外,疾病與藥物也是造成便秘的常見原因。
針對這些問題,銀髮族須把握三原則, 訂定喝水計畫,鼓勵將每天該喝的水量裝出,一天分次喝完; 適量攝取蔬菜水果,可選擇質地較軟的蔬果,如:蘿蔔、瓠瓜、絲瓜、香蕉、木瓜等,而在烹調時以燉滷的方式取代油煎油炸; 適度的活動量,例如每天健走30分鐘也有助於腸胃道蠕動。
健康老化
一、維持健康體位
體重與健康密切相關,肥胖容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相反的體重過輕,可能伴隨者每日所需的營養素不足,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疾病或增加骨質疏鬆風險,故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並搭配運動,將體重維持在一個理想範圍,此範圍即是以身高體重換成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應介在18.5∼ 23.9之間。
二、均衡攝取六大類
 全榖根莖類1.5∼4碗
 豆魚肉蛋類3∼8份
 蔬菜類3∼5碟
 水果類2∼4份
 低脂乳品類1.5∼2杯 (一杯240毫升)
 油脂3∼7茶匙及堅果種子1份
三、養成運動好習慣
不管年紀多大,適度運動都是有益的,運動可以幫助身體增加新陳代謝,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及理想體重,還能有助骨質健康、促進腸胃道蠕動以預防或是延遲慢性病發生,而銀髮族在運動時切記從「慢」做起,在開始運動前莫忘了先做伸展暖暖身,以及運動時切勿憋氣,建議在用力時「吐氣」,放鬆時「吸氣」,運動後除非因疾病須限制水分攝取,否則一般人活動後應補充水分。
四、定期做健康檢查
建議每年接受健康檢查,以了解是否有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及肝腎功能異常等,同時醫師及營養師會依據您的生活習慣和過去及現在病史,給予適當的營養建議。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中高齡人口逐漸增加,我們應更重視中高齡族群的飲食及營養,以維護身體健康及良好的生活品質。
         
 
封面故事
人工關節感染的發生及其影響
創傷骨科醫師的賽局∼骨折與新式鎖定鋼板
骨組織工程的研究與臨床應用
從基礎到臨床應用看富含血小板血漿之發展
擴張式椎弓骨釘於嚴重骨質疏鬆椎體之應用∼骨釘設計與合併施用骨
新聞紀要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交接
護理之家襪子娃娃守護小天使活動
「仲夏•綠藝•協奏曲」長庚藝文活動
基隆大專志工招募紀實
我們做到了∼盧彥勳四度進軍奧運殿堂
醫療時論
骨科學發展的契機∼骨骼關節研究中心的成立
養生文化村報導
我所體驗的長庚養生文化村
病人安全
生死一瞬間∼談兒童心肺復甦術指引
飲食營養
養食防老
我心深處
我與美玲的真善美
白話醫學
巨刺
兒童醫療
高雄長庚雷特氏症整合醫療門診的先鋒道路
增刊目錄
椎間盤突出
脫臼
骨折外固定器
髖關節脫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