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預防之最新概念 |
 |
◎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 徐文俊 |
 |
 |
 |
失智症好像是21世紀的黑死病,在全世界蔓延。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2015年的調查,8.09%的65歲以上老人有失智症,其中極輕度失智症為3.26%,而輕度以上者為4.82%;若加上65歲以下的病人,全台灣失智症病人總數高達23.8萬人。隨著高齡人口逐年增加,失智症人數快速成長,預估到2030年,將達47萬人;到2050年,將達86萬人。 以下幾項事實足以說明失智症是全球關切的重要問題︰ 1.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3.2秒鐘就發生一個新的失智症病人,所以特別呼籲失智症必須是公共衛生的優先議題。 2. 失智症已經是美國第六大死因,而且是十大死因中唯一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的疾病。 3. 歐盟預估全歐洲約1.5∼2%的人口受到失智症影響,所以聯合世界七大工業國家組織聯盟,從研究、藥物研發到病人照護共同對抗失智症。 這些現況顯示失智症的可怕。台灣若未採取行動,30年後每100位台灣人中可能會有超過4位失智症病人,將會成為醫療與家庭乃至全社會十分沉重的負擔,切不可掉以輕心。 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 disease;以下簡稱AD) 因為表現的症狀是認知功能與精神症狀,所以診斷不易;直到西元1905年,阿茲海默醫師在一個失智的婦女腦部組織發現斑塊與神經結節,其神秘面紗才逐漸被揭開。AD是一個謎樣的疾病,即使發現至今已超過百年,我們仍不甚了解其病因,以致於還沒研發出有效控制的藥物。AD症造成大腦漸進性的退化,是會致死的疾病,從發生失智症到死亡大約8∼10年;然而若從腦部開始有病理變化至失智症來估算,大約歷時25年。 由於病人一旦失智即無法復原,而且照護的難度與成本都相當高。若能延後5年發生失智症,估計全世界的失智症總病人數會減少一半,將可以大幅減輕醫療和照護的負擔。所以,科學家一直希望能找出病人失智之前的治病方式,以減少失智症發生。在有效的藥物和治療科技問世之前,將希望寄託在及早預防、及早治療與及早介入。 60年前克勞(V.A. Kral)博士提出以「良性衰老性健忘」描述AD的失智前症狀開始,直至1990年代,彼得森(R. Petersen)利用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概念,成功證實失憶型MCI是早期AD的表現,醫界才有較具體的共同認知。 依據失憶型MCI的研究結果,一旦診斷為失憶型MCI者,每年約有12∼ 15%個案演變成失智症;追蹤6年後,大約80%個案成為AD。但是,卻有20%個案會停留在MCI甚至回復正常。所以,失憶型MCI即使不完全是早期AD,也是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群,其危險值大約為一般人的10倍。 及早預防 AD有許多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以上合稱三高)、肥胖、抽菸、低教育程度、不運動與憂鬱症。若沒有這些危險因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可以降低25%。預防失智症最大的秘訣是健康生活形態,亦即多運動與地中海型飲食。後者指食物攝取著重於穀類以及含抗氧化劑的蔬菜與水果,肉類則是以魚肉為主,禽類次之,並搭配少量紅酒。所以,我們應當對40∼60歲的人進行宣導,教育這群正處於要照顧進入失智症的長輩,而且自己也正跨進失智症盛行年齡的中年人,讓他們知道AD雖然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是可以有效預防。65歲以上的人MCI的好發率高達18.67%,所以這群40∼60歲的人必須學習如何避免進入MCI,以及萬一已有MCI,應該如何做,才可以讓自己延後進入失智症。此外,焦慮與憂鬱是MCI階段常有的症狀,甚至是MCI病人的家屬唯一可觀察到的症狀,所以要教育民眾了解MCI、失智症、憂鬱三者之間的關係。 及早治療 對於上述危害腦部的危險因素,必須定期檢查與追蹤。一旦確定發生,就要及早治療。三高會導致腦中風,當血管遭受傷害,會致使病人在晚年神經細胞受破壞,產生血管性失智症。所以積極預防與治療三高也是預防失智症的重要措施。 大家都很期待有防止AD發生的藥物,或許至少可以防止此病繼續惡化。可惜由於現今對這些神經疾病的了解有限,所以到目前為止,尚無此類可治療又安全的藥物研發成功完成臨床試驗,核准上市。 及早介入 除了預防與治療之外,及早介入對於高危險群的老人尤其重要。研究發現,身體活動(如運動、跳舞)與認知活動(如學習新事物、看書、唱歌)都可以預防失智症,稱為保護因子(加上健康飲食)。所以,著名的FINGER研究,在芬蘭的社區進行臨床試驗,讓高危險群的老人接受飲食指導、運動處方、認知訓練與醫療諮詢,能夠有效降低失智症與認知退化。因此要預防失智症,應當要以此四大要項來進行健康管理。一旦老年人已經有MCI,應當要注意他的多重疾病和多重疾病用藥問題,提供必要協助,增進他們的疾病管理與用藥管理之能力。 失智症是高齡社會無可迴避的嚴重問題,政府與醫界都有責任共同宣導及早預防、及早治療與及早介入的觀念,以及提倡健康生活形態和防治三高,降低民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特殊醫療照護需求∼失智症整合型醫療照護 失智症個案有其特殊醫療照護需求,包括: 1. 不同病程階段需求改變,應依照失智症嚴重度從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提供不同的醫療與照護。 2. 大部分之失智症患者已經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完全需仰賴照顧者,而且常有行為與心理障礙,照顧上非常困難。所以照顧者需要予以特別支持照顧,方能提高病人以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3. 由於失智症病人經診斷後,照護時間長久,其平均存活約8∼10年,因此需要長期之照護。照顧者需因應患者之改變而學習不同之照護技巧與知識;且眼見病人持續惡化,照顧者亦身心耗竭。 4. 由於病人之認知功能退步,加上其精神症狀與行為問題,對於目前門診空間擁擠與就醫流程快速繁瑣,多會排斥,以致於增加醫療照護困難度。 5. 評估與診斷耗時,需要由失智症患者本身與照顧者得到各類訊息;同時需有繁多之檢驗檢查,以確立診斷。 6. 目前有許多非藥物治療,在文獻報導為有效。因此,在醫療服務中,應提供此類非藥物治療資訊給病人,或透過間接教導照顧者,於居家提供相關治療。 7. 病情與藥物種類複雜。由於老年人通常有許多共病,關係複雜,且身體虛弱,更需要多種藥物治療之專業。 綜合以上這些原因,故失智症之照護,應當以「整合型醫療照護模式」來進行。所以長庚醫院以其企業社會責任建立了失智症中心,並得到衛福部補助建構了失智症特別門診、老年與失智症整合門診、與瑞智病房,而近日又將成立日間照護中心。希望藉由全方位的規劃使得病人由居家、門診與住院,能得到一貫而專業之處理。 結論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多做對腦部有益的事,包括多做身體與認知活動與遵守健康飲食,稱為「健腦」。好好控制對腦部有害的事,包括相關疾病預防與治療、戒菸、防止憂鬱症,稱為「護腦」。健腦與護腦雙管齊下,失智症就會遠離我們。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兒童醫療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