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卷第十二期 104年12月1日發刊
嘉義長庚排尿障礙中心專刊
呀呀學語∼您真正了解嬰兒的語言嗎?
◎基隆長庚護理部主任 陳淑賢
語言在人與人溝通情意、傳達思想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有的爸媽認為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聽不懂語言,所以和他說話是沒有意義的。但根據研究報導,在孕期最後10週,胎兒擁有學習與記憶母親語言中基本聲音的能力,也就說嬰兒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聽見媽媽談語與外界環境的聲音,雖然他們還不能開口說話,但是寶寶對於熟悉的聲音是會有反應的。嬰兒能發出聲音,便是語言的表徵,故一出生即透過哭聲、笑聲來表達情緒與需求。1∼2個月大的嬰兒除會啼哭外,尚能在痛苦或不舒服時發出咕嚕聲,快樂時發出尖叫聲,此時有經驗的母親可從嬰兒的哭聲強度、聲調及韻律來推測其表示的意思及需要。
嬰兒的發音器官及肌肉逐漸成熟即進入呀呀學語的階段,開始探索自己可以發出什麼聲音,會大量的玩弄不同的子音和母音。語調的模仿也會出現在這個時期,有時聽起來像在說一句話,但卻是一些無意義的語音,有時是寶寶自發的聲音,有時則是模仿別人的語音,這些發展對於首字出現有重大影響。約在10個月左右,嬰兒會不斷重複同一個音節,出現類似回音的語言,例如:爸爸爸爸、媽媽媽媽。呀呀學語的時間,嬰兒個別差異很大,通常是從5、6個月到週歲。但是發展較快的孩子,3個月就會呀呀學語,發展最慢的孩子則兩週歲尚未脫離呀呀學語的階段。
語言是必須由學習得來的一種技能。嬰兒必須能發出聲音組成字,並能了解字的意義,將有關的字組合在一起而成為句子。根據研究統計,首字約在9∼18個月間出現,且通常是「爸爸」、「媽媽」,首字出現後便開始進入單詞期。嬰兒學習語言是一種極複雜的過程,必須在發音器官及唇、舌、喉頭肌肉,以及腦部發展相當成熟才能發聲,在發展的過程會經歷了:(1)準備階段:多數寶寶從12個月至18個月進入語言準備期,此時若父母漠視不鼓勵嬰兒學習,或是嬰兒生理功能障礙,剝奪了學習的機會,則會影響語言學習,甚至無法學會。(2)學習過程:寶寶以試誤法學習語言,他先聽別人發出的聲音,然後加以模仿,最初只能做到大體上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得很像、很精確;這時期稱為回聲反應期,此時寶寶只能發音,尚不知道那些聲音的意義。但經由學習逐漸得到經驗,知道每一種聲音的含意,並將有關係的字連成句子,如此才學會語言。而學者波爾卡的研究指出,嬰兒發出聲音是為了要探索自己的聲音及尋找自己的聲音,嬰兒在四下無人時也會運用嘴型與聲調的變化,發出不同種類的聲音以探索自身聲音的潛力,所以我們可從聲音產出及接收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來了解嬰兒世界,也可透過聲音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爸爸媽媽如何協助嬰兒學習語言呢?語言的學習在自然的情境中效果最好,父母應多由和孩子溝通、說話,或讓孩子參與談話,或在遊戲、活動、講故事等等機會中教導孩子,而非只刻意的讓孩子複誦。如嬰兒哭聲其代表與環境互動的一種手段,此時你需等待嬰兒會發出需求後,再給予協助,這時您一言,他一「咯」,這雙向的過程讓您感覺到溝通的奇妙。另當他(她)學著去聽周圍的聲音,發出的聲音,重複模仿練習時,你可適當的回應,跟著複述,假如聽到小嬰兒發出一個可以分辨的聲音時,我們可以像鸚鵡一樣模仿剛剛的聲音,跟他(她)產生互動。也可以在說話過程裡加上一點變化,輪到我們說的時候,給小嬰兒一個新的呀呀學語聲音。這時也可以多多觀察看看,小嬰兒有沒有在模仿我們剛剛發出的聲音。其實將有助於此一語言前期的發展。另外,語言的發展並不是死記的,孩子是聽懂了後加以融會貫通,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的,所以應多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父母的專心傾聽,無異是鼓勵孩子積極表達,在他表達有困難時,才加以幫助或示範,並多給予一些語言或語言相關的互動。
         
 
封面故事
血型不相容腎臟移植的新觀念
陰莖彎曲症的手術治療∼16點手術法
致命的舍利子
新聞紀要
愛讓公益無所不在∼十分「塊」樂助家扶
第二屆長庚愛(癌)無懼∼超級勇士歌唱比賽紀實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獲體育署頒發體育推手金質獎
深蹲後舉起世界的郭婞淳
醫療時論
活得久,活得好∼銀髮族「排尿障礙」的微創治療與重建手術
醫學新知
超音波傳遞基因∼腦疾治療新展望
食不下嚥∼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的治療新技術
特別報導
林口長庚質子治療中心開幕 開啟「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少
病人安全
病人安全我會應∼用藥整合
飲食營養
暖暖入冬不吃胖
白話醫學
手術全期護理
愛無國界
林口牙科部接待外蒙古牙科醫院的經驗分享
長庚健康影音館
兒童脊椎側彎
兒童醫療
呀呀學語∼您真正了解嬰兒的語言嗎?
增刊目錄
踝管症侯群
旋轉肌撕裂傷
貝克氏囊腫
激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