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進補,小心補過頭 |
 |
◎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林沛靜 |
 |
 |
 |
嚴寒冬季悄悄來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防寒保暖,而多數民眾在冬天總會食慾驟增、飢餓感不時敲門、胃口大開,各式火鍋聚會及食用大量高熱量食物成為秋冬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往往因運動減少,再加上吃進許多高鈉及油膩的食物,導致身體迅速發胖,體重直線攀升,並衍生出許多慢性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及痛風等的罹患發生風險增加。所以秋冬一到,每個人更需要做好身體的保養工作,避免各種疾病上身。 經2007年衛福部國健署的研究發現,目前台灣地區20歲以上的民眾,近四成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且三高、腎臟和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都會隨年齡而增加,因此「飲食」是我們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但健康的飲食又應該如何選擇呢?到底要怎麼吃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去研究的一個議題。
均衡飲食概念,認識食物分類及簡易食物分量代換 每日飲食中需掌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為基礎,六大類是指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奶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供給的營養素不盡相同,現今社會環境裡,飲食不僅充沛也多樣化,一不小心有可能就會補過頭。普遍吃到飽餐廳及高熱量食物中,往往容易吃進過量的蛋白質及大量高油脂食物,且同時攝取過多的鈉離子及膽固醇等,因此平日三餐若能定時定量均衡的攝取、多吃青菜,依據每個人不同的身高體重比例,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份量(參見附表),其實比進補更為有效。
聚會飲食選擇小技巧 一、少喝湯 少數店家湯頭以天然食物燉煮,大部分添加過量味精、大骨粉、雞湯塊等熬成濃郁湯頭,且鍋底煮過久後,肉湯加上肉類食材不斷烹煮,湯底容易產生高普林沉積,攝取過多恐引發痛風,少喝湯可減少熱量及鈉離子的攝取。 二、新鮮食材為主、少加工食品 多數加工製品,如:各式餃類、火鍋料等,製作過程除了加入大量鹽或其他含鈉調味品外,油脂含量亦不可小覷,例如蛋餃、魚餃等手工餃類4個就有近100大卡熱量、約200毫克的鈉,民眾應適量食用。此外,食材來源不明,應減少使用。 三、大量蔬菜 蔬菜之熱量低且含豐富纖維質,衛生署提供之飲食指南中建議,蔬菜每日應攝取3∼5疊,其纖維質功能除了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多餘熱量攝取外,包括預防便秘,降低罹患大腸癌機會、減少膽固醇吸收,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延緩飯後血糖上升之速度等,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好選擇。 四、自製健康醬料 普遍醬料中含大量油脂,如沙茶醬、蛋黃醬、芝麻醬、花生粉等,而各式醬油含鈉量高亦應減少攝取。大家可利用蔥、薑、蒜、檸檬汁、或自製蘿蔔泥、蕃茄泥,加入少許果醋等做特製健康又具獨特風味的鍋底沾醬。 五、少飲料 含糖飲料熱量高,民眾應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酸梅汁等,解膩又無負擔。 六、自製鍋底 民眾可自製全方位健康鍋底及湯頭,一方面減少不必要化學合成物質及過多加工調味料攝取,另一方面透過均衡飲食概念,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其富含多種的維生素、礦物質等。不彷利用新鮮食材如:蘋果、洋蔥、蕃茄、紅蘿蔔、白蘿蔔、香菇等依各別口味及視覺上食材自然顏色搭配加以做調整,以中小火燉煮1∼1.5小時。食用前,額外起一新鍋,將瘦肉片,如白肉及適量紅肉等,涮過後去除血水及部分油脂後再食用,請注意如果有加入根莖類食物,如芋頭、南瓜、玉米或山藥等,須適量減少米飯或麵食攝取量,如有慢性病或痛風患者,須酌量攝取。
飲食加運動 窈窕體態跟著您 秋冬飲食中除了聰明選、健康吃之外,別忘了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喔!依國健署建議,每次活動至少持續10分鐘,可分段累積,每週累計達150分鐘以上中等費力的運動,中等費力指可以舒服聊天,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時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增加人體新陳代謝,並宣導「運動就贏」的觀念,多運動,賺健康。搭配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秋冬季節您還可保持健康的窈窕體態!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白話醫學 |
 |
 |
兒童醫療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