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的中醫輔助治療 |
 |
◎桃園長庚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 唐遠雲 |
 |
 |
 |
唐遠雲依據台灣於民國99年衛生署所公布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位居第3位,每年有將近1萬人死於腦中風,平均每日每51分52秒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腦中風除了會遺留下不同程度或永久性的失能外,更會造成醫療費用的損耗,對個人及家庭社會都是龐大且漫長的健康照護問題。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罹患腦中風之發生率亦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根據相關研究顯示,腦中風後導致殘障機率竟高達70%。致殘的原因,主要出現神經功能缺損,運動、言語、視力、感覺等功能下降。如果可以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減輕殘疾,就可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使之回歸正常生活或重返社會,這是在腦中風早期就應關注的問題。國內外學者提出復健與中醫輔助治療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復及整體療效就越好。中醫治療在腦中風後遺症病人的復健治療期間具有獨特優勢,對腦中風後的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改善均有效,且降低腦中風所殘留後遺症的發生率。 本院中醫部配合健保局專案承辦「腦血管疾病之西醫住院患者中醫輔助醫療試辦計畫」,「腦血管疾病後遺症中醫門診照護計畫」,目前針對腦中風發病兩年內的患者,在住院期間以會診方式,透過中醫師評估後,視病情需要給予針灸、電針、科學中藥、傷科推拿治療。另外,還提供中醫護理衛教,以及飲食營養指導,出院後改以門診治療。其目的是使腦中風病人肢體感覺及運動功能進步、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品質、減輕醫療費用支出。 針對腦中風後遺症中醫治療的相關綜述如下: 一、針灸治療 針灸為中醫特色治療方法,在臨床應用已經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具有一定優勢,也逐漸傳入西方,已被現代醫學認可。現代有學者從腦血流及血液流變學等方面觀察發現,針刺在改善血循環及增加腦血流量,恢復病損腦組織血液供應,啟動其大腦言語功能方面確實存在作用。 腦中風病人長時間有手指不能動或能動但手不能舉,和腿能動但不自然的現象,以經絡學理論:(1)大指走的是肺經,大指麻木跟肺經有關。(2)食指走的是大腸經。(3)中指走的是心包經。(4)無名指是走三焦經。(5)小指是走的小腸經和心經。手臂前緣走的分別是肺經、心包經和心經。手臂後緣分別走大腸經、三焦經和小腸經。後臂的下緣包括肩臂一帶走的是小腸經,所以中風病人手臂不能高舉與小腸經有關係;會特別依不同部位不同經絡來施針。 針刺分別為頭部、上肢、下肢三部分。頭部取百會、四神針等穴。上肢取肩 、肩 、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中渚等穴。下肢取血海、梁丘、犢鼻、內膝眼、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谿、太衝等穴。隨症加減,失語症加顳三針;吞嚥困難加舌三針、易流口水加下關、地倉等穴。 二、中藥內服 根據腦中風病人情況及體質辨證用藥,選擇用天麻 藤飲、補陽還五湯、導痰湯等隨症加減。若神昏痰多者加竹茹、膽南星、半夏;口眼歪斜者加僵蠶、全蠍;吞咽困難者加僵蠶、蟬蛻;言語不利者加益智仁、遠志;肢體麻木無力者加天麻、 藤;大便乾燥者加火麻仁。其中針對缺血性腦中風給予補陽還五湯加減,是一劑活血祛瘀的方藥,被歷代醫家廣泛應用治療中風後遺症,方源自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原方既能補氣,又能活血通絡。近年來,很多研究人員經過臨床實踐,進一步證明此方的臨床療效以及確切實用性,不但有補氣活血化瘀,還可促進腦神經細胞代謝,提高相關功能區神經細胞的功能。 三、推拿療法 推拿可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可防止肌肉的萎縮、退化、僵硬、攣縮,對恢復局部肢體功能作用較大,也是一種本體感覺的刺激,有利於促進異常運動模式向正常的運動模式轉變作用。 個人認為在選擇腦中風後遺症的治療方法上,應內外兼顧,多種方法聯合應用,主要目的在於儘早進行治療;同時適當的鼓勵患者,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主觀加強相關功能鍛煉,使癱瘓肢體儘早恢復其功能。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