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簡介 |
 |
◎桃園長庚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 蔡馥光 |
 |
 |
 |
中央健保局為讓腦性麻痺患兒能接受完善的中醫治療,自民國95年起開始「小兒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試辦計畫」,目的在促進提供主要照顧者對患童的居家照護能力、降低主要照顧者的生、心理負擔、提升主要照顧者的家庭生活品質、減輕腦性麻痺患童的醫療成本支出。 在醫藥資訊發達的現代,「腦性麻痺」已經不再是從前被誤以為會傳染的疾病,藉由幾位腦性麻痺患者成功跳級第一志願的新聞報導,也讓大眾較為清楚腦性麻痺與「智障」不是等號。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簡稱CP)是指出生前後因多種原因(如早產、遺傳性疾病、發育異常、感染、出血、外傷等)引起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尚未發育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導致運動功能產生障礙,是一種非進行性、以運動與姿勢功能障礙為主的疾病,有時也會影響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障礙,引起各種感覺及發展上的多重遲緩,常見的合併症包括智力障礙、癲癇、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在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觀念越來越被了解的狀況下,大部分民眾、腦性麻痺患者與患兒家長,都知道早期接受復健治療的重要性,但是您可知道,中醫也是早期療育的一環,可以讓腦性麻痺患兒,在多方的團隊治療下,達到加乘的療效。 在傳統中醫並沒有「腦性麻痺」這個病名,而是由腦性麻痺所表現的臨床特徵,將腦性麻痺歸屬於痿證、五遲、五軟、五硬等範圍。「五遲」,是指立遲、行遲、髮遲、齒遲、語遲等發展較遲緩的現象。早在隨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書中,小兒雜病諸候章節便有「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頭髮不生候、四五歲不能語候」的記載。「五軟」,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腳軟、肌肉軟等骨骼肌肉痿軟無力等症狀而言。五軟證在宋代以前多與遲證並論。至宋代《嬰童百問》一書方提出五軟名稱。五遲五軟又稱為胎弱胎怯,含有遲緩與萎軟之義,均屬小兒發育障礙成長不足的疾病。兩者的病因多由於先天不足,肝腎虧損,或後天失養,氣血虛弱所致。「五硬」是指小兒「頭項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為身體肌肉僵直痙攣等症狀,在《嬰童百問》中提到:「五硬則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疼痛連胸膈間,腳手心如冰冷而硬,此為風證難治。」病因多由小兒體質衰弱,或出生後受寒。由上述文獻記載中,可見腦性麻痺在中醫的治療方向,認為病位在腦部,但影響層面與中醫之肝、心、脾、肺、腎五臟系統皆有相關;病性則多屬虛,或虛與實夾雜;基本是從「腎虛」論治,再依據個別患童的症狀分別辨證治療。 中醫在治療本病上,亦是針藥並治的多元進行,除了利用中藥如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等方藥來達到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熄風豁痰、健脾和胃作用以外,針灸更是重點項目,針刺治療包括體針與頭皮針,體針藉由經絡上穴位的刺激,頭皮針則藉由腦部不同反應區域(如運動區、感覺區、視覺區、語言區、平衡區等)的刺激,以調整全身臟腑氣機,達到通經活絡,加強改善肢體運動障礙,其中頭皮針的治療並使患者在認知、感官發展上明顯進步。此外利用中醫的外治法,如中藥浴浸洗、穴位艾灸與小兒經絡推拿等,不僅可加強全身經絡氣血運行、鬆弛痙攣的肌肉、並可調整改善小兒的呼吸系統與腸胃功能。 本項計畫主要針對腦性麻痺兒童,設計了一系列的中醫治療,包括中藥、針灸、推拿、藥浴、音樂與艾灸等,並提供充分的衛教,讓患者在每週一次的治療中,可以接受上列各項完整的中醫治療;在治療療程中,並每3個月進行問卷與動作功能的評估,以了解患童接受治療後的進步情形。長庚醫院更在桃園分院地下一樓規劃了中醫優質門診區,以服務眾多腦性麻痺兒童。凡是確診為腦性麻痺的12歲以下兒童,均可經由中醫門診醫師評估後,轉介到優質門診接受此項完整的中醫治療。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新知 |
 |
 |
特別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病人安全 |
 |
 |
飲食營養 |
 |
 |
醫學節日 |
 |
 |
健康老化面面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