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醫師,我晚上都很難入睡,躺在床上一直想說離天亮只剩幾小時了,要趕快睡,但卻就更睡不著了 ! 怎麼辦啊?」這是在診間我們常會聽到失眠患者與醫師的對話。失眠常與焦慮息息相關,患者常常是因焦慮而失眠,然後因失眠而更焦慮,如此反覆發生陷入惡性循環,最後兩者都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之下,除了較直接的治療失眠,處理患者的焦慮也是很重要的一項課題。
中醫很早就知道要從情緒上處理失眠問題,因此治療睡眠問題的處方,大多都有安定心神的作用。如常見的酸棗仁湯,本身就有寧心安神的效果,而治療多夢常用的龍骨、牡蠣湯系列則有重鎮安神之效。此外,因病人常常緊張焦慮而處方加味逍遙散等藥物,回診時病人除了回答服用藥物後焦慮有減緩,常常會驚喜地發現夜間睡眠也跟著改善。
除了藥物之外,患者要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才是能長久改善睡眠的根本之道。通常我們會花一些時間把惡性循環點出來跟病人討論,檢視病人平時的睡眠與生活習慣,找出病人可以改變的方向。這些習慣調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一、調整睡眠習慣 固定的睡眠時間,有助於維持規律的生理時鐘,偶爾熬夜也須盡快回復原本的入睡及睡眠時間,比一直變動來得好,當然還是建議患者盡量不要熬夜。光線與褪黑激素的分泌有關,天然的陽光可以幫助調節患者的生理時鐘,早晨受到陽光照射有助於清醒,而晚上接受太多光刺激,尤其是藍光,像是睡前玩手機、窗簾遮光不足、開燈睡覺、鄰居螢光燈招牌光害等,都有可能影響睡眠。其次是白天補眠的問題,適當的小睡可以提振精神,但不要睡太久 ( 超過半小時 ),因白天睡太多也會造成晚上睡眠的驅動力下降,容易失眠的人就會更難睡著。
二、調整飲食習慣 避免咖啡因含量高的飲食,例如茶與咖啡,建議容易失眠的人中午過後就不要喝茶或咖啡。另外要避免在睡前飲用過多水分或利尿的飲品,以免因夜尿打斷睡眠。酒精也會降低睡眠品質,雖然喝酒後會想睡,但實驗結果顯示真正深眠的時間反而會減少。相反地有些物質攝入可以幫助睡眠,像色胺酸是血清素的原料,存在於香蕉、牛奶、堅果、蛋、豆、魚肉類及全榖雜糧中,血清素本身可以調節情緒讓人放鬆,它又是褪黑激素的原料,因而能幫助睡眠。除了直接攝取色胺酸,在色胺酸 - 血清素 - 褪黑激素的路徑中也有許多營養素參與,例如大量存在於蛋、豆、魚肉、五穀根莖類以及深綠色蔬菜中的維生素 B 群,以及富含於核果、牛奶、蛋、肝臟、深色葉類蔬菜、柑橘類、全榖雜糧、花豆、蠶豆等食物內的葉酸。
三、解決焦慮的生活方法及輔助治療 舉例來說,如果躺下後卻睡不著,很多病人繼續躺著一直強迫自己入睡,但這樣反而加重焦慮感,更難入眠,此時不如起床做些輕鬆的事情,轉移注意力,但切忌刺激性活動 ( 如運動或玩遊戲 )。睡前若容易胡思亂想,擔心事情沒做完,則可以藉由提前準備好隔天要用的東西,或是將容易忘記的代辦事項記錄在筆記本或手機裡,來降低焦慮感。
除了改變習慣,有些能幫助緩和情緒的輔助療法,例如穴位按壓、冥想、聽舒眠音樂等,也可以鼓勵患者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此外,建立白天的運動習慣不但能減緩焦慮,也能改善睡眠品質,對於整體身體狀況是有益的,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規律運動。
除了中醫介入,若失眠非常嚴重,也不要害怕尋求西醫的幫助。西藥的優點是效果好且快速,短期內藉由西藥打破惡性循環,再加上中藥調整身體狀態(但中藥與西藥應隔 1 小時服用,避免交互作用),並開始建立正確的習慣,情況較穩定後西藥與中藥就可以陸續開始慢慢減藥乃至停藥。使用藥物治療失眠焦慮並非讓患者對藥物產生依賴性,而是藉由藥物輔佐當下自癒能力不足的身體,在過渡期改善生活品質,最終恢復自治及維持健康的能力。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社服園地 |
 |
 |
心靈點滴 |
 |
 |
中醫報導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兒童醫療 |
 |
 |
本月主題 |
 |
 |
焦點話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