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卷第十期 112年10月1日發刊
術後加速康復(ERAS)
打破忍痛迷思 加速術後康復
◎林口長庚一般麻醉科主治醫師 蕭裕叡
大多數民眾在面臨一場手術的時候,擔心的除了手術的風險和可能的併發症之外,手術後產生的疼痛及恢復過程更是一大挑戰。近年來全世界許多醫院都在推行「術後加速康復(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新型醫療照護概念,這是一種跨科系領域的團隊合作方式,結合了外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醫療人員的專業知識,在實證醫學的建議下,訂定一個專屬的手術及麻醉計畫,給病人全方面的照護,加速術後康復。

研究顯示,手術後疼痛控制不佳會增加患者術後的併發症與延長住院天數,更是進一步產生慢性疼痛的因素之一。過去的處理方式多半是給予口服止痛藥或是注射嗎啡,但劑量一多,便容易出現噁心嘔吐、呼吸抑制、便秘、嗜睡等副作用,導致情緒不佳、身體活動度下降,延緩疾病的恢復。

針對手術後的疼痛,ERAS療程提倡多模式的疼痛控制,藉由不同作用機轉的多種止痛藥物,搭配中樞或周邊神經阻斷術,提供安全良好的止痛效果。

多模式疼痛控制
根據統計,約有 7成的患者手術後感到中重度等級以上的疼痛。每一個病人在不同的狀態下,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也不同,以往使用單一模式單一藥物的止痛方法,未必適用於所有病人,甚至會增加慢性疼痛的機會。

因此美國疼痛醫學會針對手術後急性疼痛的治療指引就明確建議,針對中樞及周邊神經不同的致痛機轉,同時合併使用多種止痛藥物與治療方式,可以達到更良好且安全的止痛效果。而多模式止痛包含使用不同種類的全身性止痛藥物,如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乙醯胺酚、鴉片類止痛藥等,以及其他類型的止痛方式,如硬脊膜外止痛、神經阻斷術。麻醉科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及手術部位,綜合評估後,擬出專屬的止痛計畫。

神經阻斷術 - 多模式止痛要角
當身體受到傷害或刺激時,身上的知覺接受器便會把訊息沿著神經纖維傳遞到大腦,產生「痛」的感覺。神經阻斷術就是將藥物注射至神經纖維周圍,將傳遞疼痛訊息的神經路徑阻斷,使疼痛的訊息無法傳回大腦,大腦也就不會感覺到疼痛,同時身體也不會因為疼痛而引發更多的內分泌和發炎反應,有助於手術後的恢復。根據藥物的不同,單次注射神經阻斷術可以產生 12∼24 小時不等的止痛效果,也可以選擇在部分神經附近置放導管,持續給予藥物,達到更持久的止痛效果。另外,神經阻斷術也能促進血管擴張,應用於肢體重建手術時,可有效改善手術部位血液循環,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預防性止痛
除了多模式疼痛控制之外,目前的觀念也認為,若能在手術開始前即給以止痛藥物或其他方式止痛,並在術中與術後繼續使用,可以減少痛覺傳遞到大腦,降低手術後疼痛的程度和持續的時間,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及回復正常活動。近年來有許多研究都顯示,手術前給予預防性止痛,可以有效減少手術中和手術後嗎啡類止痛劑的需求量和使用時間,降低此類藥物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等的發生。

疼痛是所有接受手術的患者都會面臨的問題,適當的處理好疼痛,除了能減少術後止痛藥物的使用劑量和副作用,也能避免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造成心跳血壓的不穩定,減少壓力賀爾蒙的分泌,加快身體修復和傷口癒合時間,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減少住院天數,從而達到術後加速康復的目標。
         
 
封面故事
麻醉,剛剛好就好
打破忍痛迷思 加速術後康復
不再餓肚子!術後加速康復這樣吃
術後加速康復療程∼留在溫度舒適圈
特別報導
基隆長庚實驗動物中心及醫學研究中心介紹
心靈點滴
我是照顧服務員,與醫護團隊齊心提供病人完善照顧
中醫報導
消腫止痛好幫手∼中醫骨傷科外用製劑
養生文化村報導
彩色人生,從「腳」開始
兒童醫療
兒童風濕病童照護∼兒童特發性關節炎
本月主題
術後加速康復 (ERAS)
焦點話題
李威震教授帶領林口長庚肝臟移植團隊 克服手術困難 幫助病人重生
在台灣被低估的致命遺傳腎臟疾病∼長庚研發專利檢驗可早期發現
主動脈瓣狹窄治療勿拖延 林口長庚發表經導管瓣膜置換術困難病例
新南向醫衛與產業座談會 聚焦馬來西亞、印尼與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