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區牙科部的成長與發展 |
 |
◎長庚醫院牙科部
黃炯興 部主任、沈裕福 副部主任、劉人文 副部主任
潘裕華 主任、張晏祥 主任、辜彥成 主任、洪祥熙 主任
張祐良 主任、蔡蔭玲 主 |
 |
 |
 |
本院於1976年創立於台北院區,牙科也同時成立,草創初期僅有8張牙科治療椅、4位主治醫師、3位住院醫師。在34年發展中,北院區牙科部已涵蓋台北本院、林口總院、桃園院區與基隆院區,牙科治療椅已達220張,主治醫師82位、住院醫師67位,每個月服務2萬多人次;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口腔照護系統,也是全國最大的牙科住院醫師訓練中心,每年均可招收到最優秀牙醫畢業生。 2010年4月北院區牙科部組織重整,在各院區設一般牙科系,以義齒補綴科為主軸,朝向發展多元化之全人牙科照護。另外牙科之四大專科(口腔顎面外科、牙周病科、兒童牙科、顱顏齒顎矯正科)亦在各院區設科主任,負責經營發展,而專科科系負責人則負責教學與研究。為推動牙科部教學訓練及研究能力,加設牙科部副部主任一位,專責教學與研究。原副部主任仍掌臨床經營,負責醫療品質,推動即將面臨之ISO認證及JCI評鑑。在整合口腔醫療團隊後,發展植牙中心、老人牙科、特殊需求牙科,參與睡眠中心、顱顏中心、口腔癌復健中心,必可提供更好的口腔醫療服務。 各專科醫療特色與介紹 台北一般牙科系 由口腔診斷科、牙髓病科、牙體復形科、義齒補綴科共同組成,是以全人照護(Total Patient Care)為治療方針,範圍包括口腔疾病診斷、牙髓治療,牙齒及較複雜的 復義齒之重建,並與其他牙醫專科共同合作,以完成全口重建計劃。在植牙方面,與牙周病科和口腔外科建立良好的團隊默契,治療更趨盡善盡美。 林口一般牙科系 歷經了空間嶄新的規劃與整合,本科目前涵蓋了義齒補綴、牙髓病科等專科臨床業務,並承擔林口植牙中心之責任與任務。目前舉凡一般牙科之齲齒填補、根管治療、假牙義齒的製作、美容牙科或人工植牙治療,均有完善的評估檢查與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本科同時引用先進的義齒膺復術後評估儀器,對於醫療品質將更有效率的提升。 桃園一般牙科系 在設計上,本科之全人牙科醫療的模式與他院區有所區隔,改採以「一位病人全由一位醫師來診治」為主,若有較複雜的問題,必須專科醫師才能解決時,才會診專科醫師。此種運作模式的好處是病人只有一位對口醫師,病人不會因為常更換醫師而感到焦慮與不安,也因為從頭到尾的治療都是醫師自己親自完成,對於個別病人的口腔狀況最為熟悉。 基隆一般牙科系 本科之醫療服務亦是以全人牙科照護為治療中心理念,由專責主治醫師為每位病人訂定完整治療計畫,儘量由同一位醫師為病人解決牙齒填補、齒內治療、拔牙、洗牙等一般性口腔問題。針對不同的牙科疾患嚴重度,更有義齒補綴、牙周病科、口腔外科、齒顎矯正及兒童牙科等次專科醫師團隊,提供親切貼心的專業醫療。 牙周病科系 醫療服務項目為與牙周病相關口腔疾病之治療,包括:一般慢性或急性牙周病、與全身系統疾病相關之牙周病、局部或全口缺牙病人之植牙治療。其中台北與林口為台灣牙周病學會之專科醫師訓練機構,而林口為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專科訓練機構。科系內目前有名主治醫師,均為牙周病科專科醫師,故可提供紮實的相關服務與專科醫師訓練。研究包含:口腔幹細胞之萃取培養應用、牙周組織再生治療、增進植牙/植骨成功率之術式、牙科雷射治療與加強牙周病/植牙相關治療之美觀改善等。 口腔外科系 醫師陣容計有七位主治醫師,都具有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證書。醫療業務範圍包括:口腔外科門診、門診手術、住院病患照護及開刀房手術,服務內容主要有:一般拔牙、智齒拔除、牙源性感染診療、口腔潰瘍、口腔腫瘤、顎骨病變、咬合不正、顎骨骨折、顳顎關節障礙、牙齒及齒槽骨手術、義齒?復前手術、顎骨外傷手術治療、唾液腺疾病診療、人工植牙手術等項目。 兒童牙科系 本科的服務項目包括小兒口腔診斷、口腔衛生保健諮詢輔導、定期保健塗氟處置、兒童牙體復形治療、兒童牙髓根管治療、乳牙及青少年恆牙外傷處置、小兒口腔門診手術、全身麻醉全口重建手術、早期齒顎生長發育矯正治療、小兒補綴裝置、重症病童口腔醫療照護、及特殊需要兒童門診等。 顱顏齒顎矯正科系 本科診區分佈於台北、林口與桃園。其中台北與林口為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之專科訓練機構,與長庚大學顱顏口腔醫學研究所相輔相成之下,提供紮實的專科訓練。科系內目前有19名主治醫師,醫療項目為青少年及成人齒顎矯正,植體輔助矯正,與顱顏中心合作唇 裂、顱顏畸形和正顎手術矯正治療、與睡眠中心合作睡眠障礙醫療。本科目前投入的研究包含顱顏三維影像、口腔組織生理、生物力學與唇 裂、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之臨床與基礎議題。 醫學教育之執行成果與發展方向 提昇研究發展的能力與醫學教育的成效一直是牙科部研究與醫教執行團隊努力的標的。基於此,牙科部於2007年開始執行研究提升計劃案,擬定以虛擬人體模型、齒顎重建、與口腔生理之三大研究主題,經4年的執行與努力,成果呈現於研究計劃數的成長,由2006年的1年4件達到目前的16件。目前則進一步依計劃執行成果整合為影像與臨床2組,並整合2組之研究人力、資源、與醫學教育結合以落實對於第三年以上住院醫師研究人才的培養,訓練其研究能力、協助選擇研究題目、撰寫研究計劃、完成升等論文,以達到研究往下扎根、建立整合型研究計劃與成立研究中心的中、長期目標。 而實習醫師與第一、二年住院醫師的醫學教育與臨床訓練,則以教補計劃為中心,建立學習護照制、導生輔導制,輔以原制之必須執行治療病例之要求與例行之教學活動。執行成果包括醫教與臨床訓練成效滿意度的提升、實習醫師與第一、二年住院醫師完訓後留院繼續服務率提高40%。今年起更加入 DOPS, CSR等的臨床訓練評量法以更精確掌握與評量訓練的成效,並落實學員與臨床教師的雙向回饋機制。整合牙科部的醫學教育與研究,以平行並進、相輔相成的團隊力量,往質與量並重的目標努力。 醫療品質 為持續追求醫療服務品質,改進與病患、員工安全,在近三年改建期內,藉由相關部門的腦力激盪,改善軟硬體設施以達到:一、標準診間(圖一);二、報到流程簡化—置設集中式候診區與櫃台(圖二),以消弭昔日報到處林立,病患無所適從的問題;三、臨床作業資訊化並與電子病歷結合(圖三),可顯示與監控醫療資訊包括病患報到、看診動態、X光檢查動態、中央消毒包盤條碼作業、植牙流程與跨科整合性醫療等作業等;四、確立器械清潔與消毒動線分區作業,並規劃執行中央消毒(CSR),建立各專科標準器械包盤種類,以符合臨床治療標準流程及感控要求,採包盤條碼化以追蹤器械流向、數量與消毒效期。 願景與展望 北院區牙科部的發展決定在顱顏口腔患者對我們的認同與支持。34年來我們已發展成為台灣最大的口腔照護系統。我們的願景是「長庚牙科永遠是您更好的選擇」,我們的展望是成立台灣第一家顱顏口腔醫院在長庚。
|
 |
|
 |
|
|
|
 |
封面故事 |
 |
 |
新聞紀要 |
 |
 |
醫療時論 |
 |
 |
醫學報導 |
 |
 |
特別報導 |
 |
 |
心靈點滴 |
 |
 |
養生文化村報導 |
 |
 |
讀者投書 |
 |
 |
病人安全 |
 |
 |
增刊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