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卷第十期 111年10月1日發刊
精神醫學多元面向 活化大腦更有力
高血壓吃中藥,西藥減量控制佳
◎林口長庚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 侯湘怡 ◎林口長庚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 侯湘怡
69歲陳先生有胃潰瘍、糖尿病、高血脂、痛風等病史,2年前因心絞痛就診心臟內科,因心肌缺血而開始服用藥物。近年來陳先生血壓逐漸升高且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服藥後血壓控制不如預期,因擔心血壓問題會加重心臟疾病,進而至中醫門診尋求協助。中藥治療期間,以清熱化痰及補陰藥物治療,1個月後血壓控制穩定,降血壓藥量已可減半,持續治療4個月後,陳先生已可不須服用降壓藥,其長期服用的糖尿病藥物也減量,持續服用中藥5個月,抽血報告的糖化血色素也正常,而後續的抽血追蹤各項檢驗數值皆恢復於正常範圍內。病人回診時表示,對於中藥治療可降低西藥劑量感到滿意,自覺身體狀況愈來愈好,後續也帶著太太一起看中醫調理身體。

高血壓的定義與盛行率

根據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ACC/AHA)的指引,正常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 mmHg且舒張壓應小於80 mmHg。依據血壓數值不同,高血壓可分成幾個分期,前期:收縮壓介於120至129 mmHg且舒張壓小於80 mmHg,此時以飲食及運動衛教為主,不需要吃藥;第一期:收縮壓介於130至139 mmHg或舒張壓介於80至89 mmHg,這個階段會建議改變生活習慣,並針對有高風險罹患動脈硬化心臟病患者,進行藥物控制。第二期:收縮壓大於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90mmHg,這個階段會針對血壓進行藥物控制為主,並搭配生活型態調整。注意收縮壓及舒張壓任一數值超標都屬異常,臨床上會以較高的數值來確定分期。

依據2016.2019年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6%,40歲以上更達38%,高血壓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高血壓的症狀

高血壓被稱為最可怕的隱形殺手,主因高血壓的症狀通常不明顯,民眾常誤解為高血壓會導致頭痛,但臨床上會造成頭痛的原因有許多,並非全是血壓高所致,長時間血壓偏高,容易使動脈血管內膜增厚,導致管壁硬化狹窄,長久會造成心臟血管、腎臟、腦部及視網膜病變。

依據201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國人因高血壓相關之心血管疾病死亡例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居於10大死因的第2位、第4位及第8位,總計超過3.8萬人死亡,即每4.5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相關的疾病,由此可見控制好血壓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中醫觀點看高血壓

高血壓的成因有很多,包含遺傳、年齡、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攝取高脂肪、高鹽分、加工類食物,抽菸、過量飲酒、肥胖、缺乏運動等都是危險因子。對於發生原因不明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發生原因清楚的稱為繼發性高血壓,其中原發性高血壓佔了95%,通常是給予降血壓藥物治療;繼發性高血壓少見,應針對原發疾病治療。
以中醫角度來說,這些95%的原發性高血壓其實絕大多數是可以找出原因並加以根治的,分析正確的病機,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可以給出合適的治療。

高血壓的中醫治療

以中醫角度來看,造成病人血壓偏高主要與外感及內傷有關。許多人沒有注意到身體的寒熱變化,因天氣熱便將冷氣、電風扇直吹身體,或是長期在悶熱環境下工作,這些過冷及過熱的狀況會造成血管調節出現問題,以中醫理論來說就是風邪夾帶寒邪或是熱邪進入血管,導致血管壁收縮異常,進而血壓升高。現代人工作時數長、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加上運動量少,長期過勞及作息失調會導致身體出現虛損或是血液循環不佳的情形,依據中醫理論,虛損可分成氣虛、血虛、陰虛、陽虛4個層面,循環不佳容易導致水飲、痰濁、血瘀等情形,這些都可歸類在內傷。

網路上有許多宣稱可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但仔細檢閱都是特定幾個藥品,這些藥物不一定適合每位病人,若是長期自行服用,反而可能延誤治療,最好諮詢合格中醫師,經醫師診斷後,依據病人的脈象及症狀開立合適的藥物,並配合改變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
網站內容為 長庚醫訊 所有,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